通訊員 韋娜 孫鳴霞 揚州發布記者 陳晨 文/圖
近日,揚州市廣陵區曲江街道曲江新苑社區曲江新苑小區門前,一個賣米糕的攤點引起了周邊居民的關注和歡迎。這是一個很普通的街邊小攤,但與眾不同的是,攤主是一名年輕的聾啞人,經營期間全靠“打手勢”與顧客溝通。
這名聾啞人名叫許嚴,今年38歲,為了撐起“一個家”,他一天要干幾份工,除了傍晚出攤做生意,白天還得趕到距家20公里的揚州特殊教育學校教書育人。正是這種身殘志堅、自強不息的精神,街坊鄰里都親切地稱呼他為“斜杠青年”。
■身殘志堅
一塊招牌引關注,擺攤全靠“打手勢”
昨天下午5點,許嚴推著他的“許記壽司米糕”小車,準時出攤。
支起攤點后,許嚴穿上圍裙,第一件事就是將一塊特殊的“溫馨提示”擺好,上面寫有“很抱歉,我們聽不見聲音,請用手指一下菜單上的品種”的提示字樣,之后便埋頭開始制作章魚小丸子、米糕和壽司。
很快,生意上門,許嚴就忙碌起來。稱重、和面、熱鍋、刷油、調配、翻轉……一套流程下來,忙而不亂,不出10分鐘,一鍋香噴噴的章魚小丸子就制作完成,涂醬打包,逐一遞給排隊的顧客。
由于身體殘疾,許嚴無法像其他攤主那樣,跟顧客流暢交流,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做生意。顧客點單時,只需要用手指一下菜單上的品種。此外,攤子上張貼了各種提示語,比如“一分鐘即熟”、“蒸汽燙手,請勿靠近”等。每年冬季,有人在等候米糕的時候,經常將手靠近籠屜取暖,許嚴都會禮貌地指指提示語,以防顧客燙傷。
■斜杠青年
一天要干幾份工,只為撐起“一個家”
“請大家有序排隊,很快就好”“攤主聽不見,需要什么用手指一下菜單就行”……在攤點一旁,總能看見一名阿姨幫忙的身影。原來,她是許嚴的母親嚴文英,為了讓兒子的小生意更加順暢,她每天都會趕來“打下手”。
今年66歲的嚴文英說,兒子是揚州特殊教育學校的一名外聘教師,收入不高,考慮到兒媳也是一名聾啞人,并且育有一對龍鳳胎子女,家庭經濟壓力大,于是許嚴每天利用下班時間擺攤做生意,為的就是補貼家用。介紹兒子的經歷時,嚴文英的一句話令在場所有顧客感動不已,她說:“學校距家有20多公里,為了準時出攤,兒子從來不坐校車,都是自己騎電動車往家趕?!?/p>
“兒子真的太忙了,每晚都要忙到10點以后才收攤,有時看得也心疼?!眹牢挠⒄f,除了學校教學、擺攤做生意,許嚴有時還會利用休息時間送外賣,奔跑的腳步一刻都不會停歇。為了減輕兒子壓力,嚴文英每天都會幫忙準備食材,按照許嚴寫下的菜單,采購胡蘿卜、牛肉、魷魚等,切丁、切絲后,等著許嚴下班回家出攤制作即可。
由于是現做現賣,許嚴的章魚小丸子、米糕和壽司顯得格外新鮮和軟糯,贏得了不少回頭客。小區居民孫女士說:“我每周都要買上兩次,家里老人小孩特別喜歡吃,殘疾人創業本就不容易,我們要支持一下?!?/p>
■追逐夢想
生活還有“詩和遠方”,憑借愛好成“獲獎專業戶”
人的一生,除了柴米油鹽,還有“詩和遠方”,對于許嚴來說,也不例外。
許嚴出生在揚州李典鎮,幼時因藥物注射致聾。身體的殘疾沒有阻礙他對知識的追求,2006年,許嚴考上了金陵科技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,本科畢業后,他被揚州特殊教育學校聘用,教信息技術,至今從教已有12年。
許嚴愛好廣泛,運動、攝影都是他的最愛。憑借扎實的專業技能,許嚴成了“獲獎專業戶”。2010年他獲得揚州市第五屆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網頁設計三等獎;2011年,作為指導老師,他獲得江蘇省學生電腦作品比賽網頁組二等獎;2014年獲得江蘇省殘疾人技能大賽室內攝影二等獎;2016年獲得揚州市教育局“中國夢·運河情”攝影二等獎;2018年獲得揚州殘疾人技能大賽電子商務一等獎、江蘇省殘疾人技能大賽電子商務二等獎……
“之前在教書之余,我也嘗試過創業,從事過電子商務、電腦維修、攝影等行業?!痹S嚴用手機打字告訴記者,考慮到照顧家庭,目前,他關掉了網店,選擇下班后在小區門口擺攤,掙錢補貼家用。
談及未來,許嚴最大的愿望就是,能盡快考上編制,成為一名正式的聾啞教師。他堅定地“說”:“健康人能做到的事,我也能做到,甚至做得更好?!?/p>
■名詞解釋
斜杠青年:近些年,斜杠青年一詞非常流行,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“專一職業”的生活方式,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。